无名摄影锐评NeurIPS 2025

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,我是从来不带节奏,但节奏总来找我的凉月。欢迎收看鸽了不知道多久,但终于没在2077年上线的《罗德岛吹毛》第一期!是的,在无数次“新建文件夹”之后,我们这个注定伟大的节目终于上线了!

这次我们不聊干员的爱恨情仇,也不卷深度的强度测评,就稍微讨论亿点点带节奏的话题。这节奏属于是圈外人听了想睡觉,圈内人听了血压高,说好发顶会,一起中不了的——某非著名学术会议NeurIPS 2025审稿结果的巨大风暴。

先说结论,本届会议审稿突出一个随心所欲,充满了美式居合的艺术。对策性约等于无,综合评级属于是“臭中杯”里的重量级。今年NuerIPS在审稿阶段充满了Program Chairs(下文简称PC)一拍脑袋闪现的各种“小巧思”,颇有一种“白舞鞋忘记一切,黑舞鞋灵光乍现”的美感。就是吧,这种美感落实到作者、审稿人和Area Chairs(下文简称AC)头上时,没几个是阳间的,主打一个“你的努力很好,现在是我的了,但我不想要”。


Part 1:所以,NeurIPS 2025到底是个啥?

首先,咱们先给圈外的朋友们科普一下。NeurIPS,全称是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,中文名“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”。这会议是人工智能、机器学习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(大概吧,至少简历上这么写大家都认),每年办一次,我寻思着好像就没怎么离开过北美。今年的会址定在了圣地亚哥——对,就是那个“我们的圣地亚哥,有世界上最强的农业科技,金坷垃!”的那个圣地亚哥。【哔——】

今年的盛况如何呢?这么说吧,合计投稿量直逼两万一千篇,最终录用了不到五千三百篇。首先恭喜这些杀出重围的兄弟们,你们是卷王之王,至少今年有地方开会了。

Part 2:节奏起舞!作者们的“赛博朋克2025”

好了,背景信息我们盘完了,那今年的节奏到底是啥?为啥说作者们经历了“赛博朋克”式的体验呢?

首先,大家不能只看到那光鲜的五千三百篇录用,更要看看背后那一万六千多篇“意难平”的论文都遭遇了啥。根据知名学术社区“地瓜”和海外某知名“红色论坛”Reddit上的帖子汇总,我们发现,今年的拒稿区堪称“众神陨落”现场。

这里需要讲解下今年的打分规则:审稿人对论文的打分为六分制,只能给整数。一分最低(Strong Reject),六分最高(Strong Accept),理论上的及格线是3.5分。

那么被拒的这些高分遗珠都遭遇了什么呢?来,我们开开眼:

  • 这边一个5444,寄了。
  • 那边一个5544,也寄了。
  • 这位重量级选手5555,还是寄了。
  • 嗯?怎么还有个6654的究极战士也倒在了黎明前?【黑人问号.jpg】

朋友们,这是什么概念?这就好比四位考官,三位给了你“通过”,一位给了“强烈推荐”,甚至还有全员“强烈推荐”的,结果主持人告诉你:“对不起,因为演播厅的椅子不够,请您明年再来。”

咱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,你辛辛苦苦搞了一年科研,结果因为“物理原因”被拒,这已经不是不合理了,这简直就是行为艺术。社区里甚至诞生了一个新词——“物理拒稿” (Physical Rejections),专门形容这种因为场地不够而拒掉高质量论文的骚操作。

Part 3:审稿人惊魂:我的意见一文不值?

当然,以上只是作者视角,他们是砧板上最无助的鱼肉。那手握“生杀大权”的审稿人和AC们呢?他们能看到些什么?Emmm……这个角度暴露出来的信息,可就有点“惊悚”了。

起初,一切都很正常。PC们指示要好好审稿,不好好干活就给你标记成“不负责任的审稿人”。AC们也 dutifully 地执行着。甚至在作者们提交Rebuttal(申诉)之后,高层还指示审稿人要积极沟通,解决了问题就大方给分。

一切的改变,都发生在AC讨论阶段的末期。

某年某月某日,地瓜上突然有人爆出一封来自高层(Senior Area Chairs, SACs)的邮件,大意是:“同志们,大家给的分都太高了,咱们的录用率要爆了,得想办法‘干掉’一批已经推荐录用的论文了。”

一开始,大家还觉得这可能只是某些热门小领域的个例。但很快,更多、更离谱的邮件截图开始流传:

  • “高分论文太多了,场地要炸了,我们得砍掉三百到四百篇!”
  • 好消息是:后来有人“澄清”,说这是数据集那个赛道(Track)的操作。
  • 坏消息是:主会(Main Track)要被干掉五百到七百篇

消息一出,海内外论坛瞬间引爆,甚至引来了某些自媒体下场吃瓜报道。虽然会议的一把手试图在X(原推特)上轻描淡写地澄清,但那番话术突出一个欲盖弥彰,翻译过来就是:“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(人太多了),正在努力寻找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案(但没找到)。”

最终结果大家也知道了,就是前文提到的大量高分论文被献祭,回归到了那个“众神陨落”的场面。

Part 4:凉月带你锐评 & 怎么办?

这个魔幻情况的成因就不细说了,无非就是逆天的PC一拍脑袋,为了“公平”直接隐藏了最终分数,搞了个黑盒出来,让AC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做决定。同时,压缩到六分制的评分体系也让审稿人更难抉择,一个“Borderline Accept”(4分)和一个“Accept”(5分)之间可能就隔着天堑。当然,每年也少不了诸如把“Adam”优化器当成作者名字而拒稿的“who is Adam”类逆天审稿人。

但显然,大多数人只是挣扎求生的普通作者,所以肯定会有人问:“凉月凉月,以后再给AI会议投稿该怎么办呢?”

额,问我?我就一臭按快门的摄影师,我哪知道啊!【哔——】

好吧,如果不提“赶紧离开这个圈子提桶跑路”这种终极答案的话,我只能不负责任地给出几点拙见:

  1. 紧跟版本答案:你得想尽办法让你的研究内容贴近这个领域最新的热点。不是说非要去蹭大模型,但至少在你那个小领域里,最新的工作你必须了如指掌,能把动机、设计思路、优劣分析讲得明明白白。
  2. 学会讲故事:把你的论文包装好。一个好的“故事”能让审稿人更快地get到你的贡献,尤其是在他们只有十几分钟看一篇论文的快节奏下。
  3. 接受随机性:你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——当你把论文质量打磨到极致后,中不中稿很多时候就是个随机数。在AI领域冷却下来之前,你只能把每一次投稿都当成一次抽卡,赌上所有机会去摇奖,让自己先生存下来。
  4. 审稿时当个好人:随着投稿量越来越多,作者和审稿人的身份高度重合。求求各位在审稿的时候当个好人吧!做不了天使投资人,也请做个正常人,别再给这个本就疯狂内卷的圈子增加熵了。

好了,今天的《罗德岛吹毛》就到这里。感谢各位的收看,咱们……下个故事里,再见!